《江河长歌》以歌谣为桥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广播主题文艺新样本

《江河长歌》以文化自觉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是对长江黄河两岸民间歌谣传承发展的一次开创性梳理、记录和展示。

从《诗经》到《国风》,从新中国成立后搜集出版的各种民间歌谣选集在新时代“重获新生”,通过现代音乐人们的创新传承,民歌得到音乐生命力的永续。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之声特别策划的大型融媒体节目《江河长歌》,以承载和孕育了五千年中华文明起源的长江、黄河两大母亲河为轴心,通过“走访纪实+专家采访+文艺创作”相融合的方式,运用声音蒙太奇构建起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着力描摹新时代各民族人民的新面貌、新生活、新气象。

自10月26日在央视文艺、云听APP、央视频等平台播出以来,《江河长歌》通过中国旋律、中国声音、中国故事,搭建起最广泛的情感链接,凝聚起最深沉的思想力量。

聚焦土地里刨出的歌,勾勒多彩江河民歌版图

正因为对中华大地爱的深沉,对江河的诚挚赞美,伟大的劳动人民才能以丰富的体裁和多样的风格编织出浩如烟海的古老歌谣。这在《江河长歌》中也得到浓墨重彩地体现。

节目以5集的体量,解构出《雪域调》《巴楚赋》《吴越韵》《大河谣》《安澜吟》地域特色浓厚的歌谣篇章,囊括了蒙古族长调、花儿、云南山歌、彝族民歌、湘西苗族鼓舞、苏州评弹、昆曲、秦腔、劳动号子、青铜编钟、楚辞、宋词、唐诗等十数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非遗以及民间艺术形式,探寻中华文脉之根,深耕中华音乐文化价值,让更多受众聆听到这片广袤土地的旷达与深情,聆听江河恒久远的生生不息。

长江之水从雪域高原一路奔腾东流,穿行云贵,流入四川盆地。这里是彝族音乐人莫西子诗创作灵感的源泉,他用歌声记录这片土地的变化,重塑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的融合边界;音乐家龚琳娜致力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传承,她以屈原创作的《楚辞》《离骚》为蓝本改编演唱,诠释出豪迈炽热的民族情感;湘西苗族鼓舞武术鼓非遗传承人阿朵实验性的把电音元素与民族民间音乐混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有机融合……他们创新“对话”民族音乐,裂变出新颖又奇妙的听觉感受,吸引了不少青年乐迷的关注。

《江河长歌》以独特审美视角与讲述方式巧妙展示民歌的传承理念,通过梳理文明与乐、土地与歌的脉络,记录传统与先锋的对话,古老与现代的融合,有力挖掘了宝藏般的民间音乐文化。

此次民歌史诗的抒写,是对长江黄河两岸民歌传承发展的一次开创性梳理、记录和展示,勾勒出多彩的大河民歌版图,有力扛起收集散落在民间“珍珠”的使命。

踏上热土汲取力量,传承匠心增进文化认同

从立项之初,音乐之声《江河长歌》就以优秀传统音乐、曲艺、文学创新性传承相结合为立意,以长江、黄河两条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奔腾东流为底层逻辑,把历史悠久的江河文明揉进民歌旋律中,把中华文明的演进步伐刻进时代脉络里,展现出音频类音乐节目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作用。

《江河长歌》立足14组现代音乐人、诗词专家、两河流域研究学者的多样化视域,以原创乐队和音乐人为抓手,囊括音乐人莫西子诗、阿朵、龚琳娜、张尕怂、苏阳,和评弹表演艺术家盛小云、昆曲表演艺术家柯军、陕北民歌歌王王向荣,以及HAYA乐团、杭盖乐队、山人乐队、野孩子乐队、厨子和戏子乐队等,透过他们对音乐的原创力,揭示其对中华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时代创新精神。

民歌学界专家、业界人士齐聚《江河长歌》,如此高规格、大体量,对广播行业主题创作来说尚属首次。

站在移步换景的江河文化长廊上,如何寻找、匹配到合适的民歌来贴合主题,成为《江河长歌》直面的挑战。

主创翻阅资料深感不足后,尽管受疫情影响,还是毅然决然地深入到各地去调研,在武汉采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在银川采访苏阳、在大理采访野孩子乐队……在一点一滴的筛选、梳理中,节目逐渐形成清晰认知,提炼出适合用声音来表达的内容,夯实了创作的根基。

如何对声音素材进行组合排列,是广播文艺节目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河长歌》在构建叙事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借助声音蒙太奇手法,更好地填充叙事逻辑,构建叙事时空,塑造审美意境,大大提升了素材表现力,有效激发听众想象空间,给人一种极具东方色彩的奇幻大片的既视感。

《江河长歌》以耳目一新的打开方式,将文化情感通过有趣、新奇的听觉体验加以想象还原、放大,充分发挥了音频无可比拟的优势,体现了总台音频类音乐节目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创新传承上的深厚功力。

《江河长歌》记录着时代变迁和劳动人民的心声,折射了新时代文化与文明的多元共生、海纳百川,也成为普及传统音乐、凝聚文化认同的活教材。

发扬文艺创作主动性,接续民族集体记忆链条

江河文化是迄今为止还“活着”的中华古文化之一,民歌是一部时代进路下江河文化引领力“古韵新颜”的历史诠释。《江河长歌》的推出,是总台音乐之声以先进文化的强势和力度,弘扬文艺的历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又一次彰显,体现出国家级音乐广播频率的示范性和引领力。

节目以音乐、乐队(音乐人)这两把钥匙,实现了民歌的青春化表达,将厚重的民歌文化以可感知、可探讨的方式引发青年群体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和围观,更引发受众对如何打开历史、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话题的探讨。

《吴越韵》一集中,江苏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苏州评弹名家盛小云与内地知名摇滚乐队痛仰乐队跨界合作,以苏州评弹《白蛇传》唱段融合混搭民谣摇滚的形式,推出歌曲《重临西湖》。这是传统和现代的一次碰撞,被盛小云视为随性发挥的一次合作,但却打通了走进青年观众的路径,让他们得以了解、喜爱上传统文化。这位掌门人,暗合了年轻人不走寻找路的调性,做大了苏州评弹的“朋友圈”。

《江河长歌》挖掘、提炼浪漫多姿的长江文化、严谨有度的黄河文化,由此激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自信,厚植与时俱进、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记录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镌刻新时代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寻。

总台音乐之声《江河长歌》运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引领,不仅开辟了音频类广播音乐节目新境界,也有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切实提升了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华文明影响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本文来源:每日长春新闻
    下一篇